当前,社会面已经完全解封,多地发布预警,新冠肺炎感染高峰期就在这一两个月,大家身边的“阳”也是此起彼伏。作为抗疫最后一道防线的养老机构,在经过近三年的严防死守之后,“破防”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既然防不胜防,养老机构该怎么办? 本文综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多场新闻发布会上的相关信息、国家卫健委关于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防治措施等,就养老机构发生新冠病毒感染后如何识别、如何处置、如何用药、如何预防等问题汇总如下,供养老机构参考。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2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指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去识别老年人的不适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1)精神状态不好、意识状态不好、乏力、不愿意吃东西等。 (2)稳定能力下降。比如老年人本身走路挺好的,但最近一段时间可能走路有点打晃,这些可能都是感染的线索。 (3)老人基础状态异常。比如护理人员要掌握老人的基础体温。老年人的感知能力不好,有时候不能够表达自己发热了,所以当出现上述不适症状的时候,要进行体温监测,早期发现体温升高。 1. 养老院一旦内发生感染,要科学进行分区管理 (3)尽量使用独立空调,如需使用中央空调,应按规定采取防控措施。隔离室生活垃圾应统一处理。隔离期间应做到单人单间隔离观察。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年轻人相比较为复杂。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指出,确诊后,用药方面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退热药物的应用在老年人身上要更加慎重体温越高、年龄越大,用药越须慎重,不是38℃用1片,39℃就用2片,烧得越高,用药越须慎重,这样主要是防止老年人用退烧药后一次大量出汗造成虚脱甚至低血压的情况。此外,在这个期间退烧要缓,可以用物理手段退热。还有一点,在应用退热药的时候要避免多种药物共同使用,还有一些感冒药,这些感冒药是复方制剂,也可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再同时用药,就可能产生药物过量的情况,因此一定要看清楚药物说明书。 2. 中成药的应用也是一样的,一定要少而精可以选用一种进行治疗,不要多种同一作用的中成药同时应用。 3. 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即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因为发热引起大量失水可能造成血压降低,在发烧期间,特别是使用退烧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压监测,如果血压已经偏低,低于正常水平,降压药就可能需要减量,甚至停用,等血压恢复正常的时候再按照常规使用;另外是降血糖药物,老年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感染之后可能吃饭很少,所以我们要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 加强观察和监测(无需赘述) 2. 要防跌倒老年人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稳定能力是下降的,发热以后走路容易打晃,这就特别容易跌倒,跌倒之后容易出现骨折。因此老年人在出现发热,比较虚弱的时候,一定要防止跌倒。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老人活动时一定要有护理人员帮助搀扶;养老机构地面上不要摆很多东西,以避免老人绊倒;地上不要残留水渍,避免滑倒;老人的鞋子和衣服都要合适,不要被自己绊倒;夜间起床如厕,尽量在床边解决,非得去洗手间的话,护理人员必须协助,而且要等老人清醒了再去洗手间。 1. 尽快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方法,应该尽快接种。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是脆弱群体,“老年人一旦患病,较年轻人来说,重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是特别需要保护的人群,预防是第一位的。”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建议,老年人还是要接种全程疫苗和加强疫苗,可明显降低重症感染发生率。“从目前监测情况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人群,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其他人群基本类似,在百万分之一以下。”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 2. 落实最基础的预防措施,不搞花架子比如说环境通风、环境卫生,要提醒和协助老年人,要做好手卫生,特别是工作人员要规范地戴口罩等,尽可能把新冠肺炎感染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人员也不要相互聚集和相互串门,相对减少这样的人群聚集和相互流动,做好新冠肺炎的一系列预防工作。 3. 每日测量体温,及时掌握老人动态每天早晚各为老年人测量1次体温(接触式体温计要做到个人专用,若不能做到个人专用,则需彻底消毒后再用。非接触式体温枪应当按照使用要求定期消毒),随时询问老年人身体情况。 4. 非必要不外出老人和工作人员避免去人群比较聚集的密闭场所,尽可能减少接触外界环境。同时规律生活,不要太过紧张,保证营养,但也不要暴饮暴食,尽可能减少烟酒的接触。 |